作品鉴赏
坚守中的定格
我是一名村里的文化管理员,在农闲时,总喜欢创作一些歌颂新时代、新农村的文艺作品,和村里的文艺活动队伍一起,把欢乐带给我的父老乡亲。
元宵节刚过,闹红火的队伍依然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中,呼和浩特市就发生了重大疫情。
我毫不犹豫地当上了志愿者,走进抗击疫情第一线,配合医务工作者和抗疫工作人员,组织村里的乡亲们做核酸检测。
从那天开始,村里的广播里每天都在重复着同一个声音:“今天的核酸检测马上开始……”
从第一轮直到将要开始的第十轮,核酸检测就像穿衣吃饭,成了村民们天天必走的程序。
黎明,黄河少镇赛音村静悄悄的,一缕晨光穿破薄雾,迎来新的一天。
我依然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引导村民们排队。三米、五米、十米,人越来越多,自觉的村民渐渐把等侯的队伍拉长。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队伍停在原地,不再向前移动。我急忙跑过去查看。却发现信息录入口的工作人员靠着窗户打起呼噜。我心里一阵难过和心疼,忙回过头去想和村民们解释一下,却发现排队的人们悄悄向我摆手。顿时,四周变得异常安静。
是啊,他真的是太累了,没有人忍心把他叫醒。大约过了两三分钟,一个孩子的叫声将他惊醒。他使劲眨了眨朦胧的眼睛,急忙解释:“不好意思,让大家久等了……”
站在最前面的那个人登录完自己的信息,情不自禁地向这位工作人员深深地鞠了个躬。这时,我惊讶地发现,所有排队的人们,都做了同样的举动,一起对着信息录入口的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深深鞠躬。紧接着,现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急忙拿起手机,记录下了这感人的瞬间。
我就是想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些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守护是多么的艰辛,奉献精神是多么的伟大。这镜头里的一幕,就是寒风中最温暖、最美丽的风景。鞠躬、掌声,就是人民对那些坚守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无名英雄,给予的崇高敬意和由衷的感恩之心。
我坚信,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不会畏惧任何艰难困苦,我们会紧紧团结在一起,铸起钢铁长城,让那可恶的病毒无处藏身。
人民必胜!呼和浩特必胜!
充满生机的呼和浩特必将迎来崭新的明天,美好、自由自在的日子必将与我们重逢。
瞬 间
--赛罕区农村核检中真实的故事
作者:秦亮
不知你昨晚几点上床就寝,
只知你在阴冷的核检棚内执勤;
不知你凌晨几点起床备征,
只知你按时“武装”上岗时的笑容,
不知你早饭是如何简单应付,
只知你不敢多饮水的真正原因!
机械的重复着相同的动作,
一站就是连续几个时辰。
腰酸腿麻胳膊疼,
欠睡眠的乏困时时袭击你身。
无意识靠着棚眯眼打个小盹……
却让核检棚外,
排队的人群看着泪奔。
四周静悄悄,
一个个鸦雀无声。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我们怎忍心将你唤醒?
天真的孩子,
不经意的声音,
赶走了你的困魔,
把你从梦中惊醒。
睁眼看到面前的一切,
你早己明白了几分。
双眼含笑道歉:
“对不起,让您久等……”
排队的人群,
却一起弯腰躹躬。
突然爆发的掌声,
充满了理解和心疼。
抗击疫情,
以人为本,
互相配合,
理解万岁。
呼和浩特市的各族人民,
一定会向党和政府,
交一份满意答卷。
平安和健康,
终会降临美丽的青城。
因为我们有——
呼和浩特精神!
作者简介
曲志平,中共党员,赛罕区黄合少镇赛音不浪村村委会委员兼文化管理员。近年来,在做好村委会本职工作以外,组织并参与各类文艺演出20多次。创作快板、小品、相声、三句半等作品20余个,其中快板《打赢脱贫攻坚战》、小品《乡村故事》在2019年赛罕区组织的农牧民文艺汇演中获得优秀创作奖。
秦亮,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农民作家,老三届高中毕业回乡知识青年。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文化人才(库)百人百组万人带动工程会员;赛罕区作家协会会员、赛罕区戏剧家协会会员。
从小爱好文学,曾任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太平庄乡文化站专职干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原郊区)广播站见习记者、编辑。1974年——1977年连续四年被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广播电台、呼和浩特市日报社、呼和浩特市广播电台及赛罕区(原郊区)广播站评为优秀通讯员。早年曾加入呼和浩特市青年文学协会,担任过中学语文老师。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在省(自治区)、市、旗县(区)的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影视评论、杂文、童谣、曲艺等形式的文学作品六十余篇,获得省(自治区)、市、旗县(区)各种奖项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