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二O二二虎年新春,呼和浩特人响应政府号令,没有冲天炸响的烟花爆竹,也没有旺火燃烧的浓浓烟熏。形态各异的大红灯笼,火树银花的耀眼街灯,装扮了除夕的夜晚。阖家团圆的年夜饭,伴着春晚的笑声,家家户户迎来了新年的喜庆!
元宵节的锣鼓声、唢呐声、歌声,汇聚成欢乐的海洋;踩高跷、扭秧歌等民俗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节日气氛被推向了最高峰。
然而,在正月十六这天,庙会关停,各地闹红火的团队都偃旗息鼓,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文体场所关门,酒家饭店门上,贴着告示,都标着营业暂停。
何以故?原来呼和浩特市发现了新冠疫情。
疫情就是命令,政府部门精准施策,果断下令,战疫防疫严密管控!
2月17日,倒春寒的气候异常典型。灰蒙蒙的云层锁住偏西的日头,凛冽的寒风抽打着雪花弥漫的天空。各地社区快速搭起核酸检测的帐篷,身穿白色防护服的医务人员顶着风险逆行。他们在阴冷潮湿的核检棚内连续工作,一站就是几个时辰,不时搓搓冻僵的双手;额头冻得通红,口罩上面的那双眼睛,却还是那样和蔼可亲。
防护有序,宏观调控。老弱病残孕,有快捷通道避免了受冻;青壮男女,在风雪中排成长龙;戴袖章和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维持着秩序,不时搀扶着体弱的老人前行。首次核酸检测,进行到深夜,白衣天使和志愿者,所承担的任务非常繁重,工作无比艰辛。
为了严防严控,全面筛查,核酸检测频频进行。哪一天都有温馨的画面,哪一天都有感人的场景。子女搀扶着老人,母亲领着儿童;对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白衣天使和志愿者采取“敲门”和“扫地”行动,做到应检尽检,不留死角,不落掉一户,不遗漏一人。在整个防疫过程中,人们互相理解,配合默契,人性化的服务,做到了以人为本。
在频频核酸检测的日子里,去超市采购的顾客星星点点异常稀少,人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碰见熟人互报平安时,含笑点头招手,取代了嘘寒问暖,交谈问讯。马路上少了车水马龙,公园里消失了游园的人群。电视每天播放的新闻画面,反复滚动,各地驰援呼市献爱心的大小车辆,排成长龙;还有企业捐赠的各种防疫物资,天天送往青城。白衣天使和抗疫工作人员为大家舍小家,集体食宿不能回家,暂时离别了亲人……
春,这个诱人的字眼儿,被多少画家所描绘,被多少诗人所吟诵。呼和浩特的春天,没有江南的桃红柳绿,也没有南国的姹紫嫣红;公主府的桃树没有粉红色的花蕾;满都海的湖畔没有碧波和柳青。风寒冷冻依然侵蚀着青城,那逆行中奋战的白衣天使啊,就像冬奥会上可爱的冰墩墩。他们有瑞雪般的素洁,有梨花般的香浓;志愿者的袖章和马甲,似炽热的火焰,是温暖的象征。抗疫卫士身披红白交织的颜色,就是呼和浩特春天最亮丽的风景!
半个多月过去了,呼市的气温依旧停留在零度左右,但暖暖的春意早已弥漫在我们周围。无数个抗疫党支部形成的战斗堡垒、有高度凝聚力众志成城的呼市各族人民;白衣天使和志愿者顶险逆行;献爱心的企业老总、的哥司机、餐饮经理和许多无名英雄,是他们将春意渲染的更浓。他们用大爱无疆的胸怀无私奉献,相互配合展示着浓浓深情;他们燃烧了自己,才照亮必然到来的黎明。青城各族人民,将用温暖的爱心,坚定的执行力度和严于律己的一言一行,向党和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平安和健康终会降临美丽的青城,因为我们有引以骄傲和自豪的呼和浩特精神!
作者简介
秦亮,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农民作家,老三届高中毕业回乡知识青年。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文化人才(库)百人百组万人带动工程会员;赛罕区作家协会会员、赛罕区戏剧家协会会员。
从小爱好文学,曾任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太平庄乡文化站专职干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原郊区)广播站见习记者、编辑。1974年——1977年连续四年被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广播电台、呼和浩特市日报社、呼和浩特市广播电台及赛罕区(原郊区)广播站评为优秀通讯员。早年曾加入呼和浩特市青年文学协会,担任过中学语文老师。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在省(自治区)、市、旗县(区)的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影视评论、杂文、童谣、曲艺等形式的文学作品六十余篇,获得省(自治区)、市、旗县(区)各种奖项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