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文学作品鉴赏
清明新景
作者:郭永平
古人折柳仲暮游,
事事如常忆乡愁。
前十后八皆可上,
斗指乙日恰中央。
又是一年清明日,
奉上花篮叙衷肠。
不带明火带水果,
一份追思却心愿。
新年新景新时尚,
文明祭祀诺榜样。
移风易俗始清明,
何人不知故园情。
作者简介
郭永平,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保素村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获奖作品:童谣《小蜜蜂逛青城》获呼市地区优秀童谣二等奖;童谣《我是小小宣传员》获呼市地区优秀童谣三等奖,诗歌《草原礼赞》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首届农牧民诗歌大赛汉文作品集。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趁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清明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