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是谁
作者:吕明阳
全民核酸检测从发生疫情的当天就开始了,是在各大体育馆做的。从第二轮开始,改在居民所在小区做,我是做第二轮核酸检测时见到她的,全套的防护服,只能看见护目镜后面一双热情的眼睛,她个子不高,胖乎乎的,很麻利的样子,她的岗位是做核酸检测前的电子登记,每个人点开自己的健康码,她用手机扫一扫,然后核对姓名,登记楼号住址。
她扫了我的手机健康码,说,吕明阳哈。她把我的名字念颠倒了,我的名字从小到大经常被人叫错,我已经习惯了,我纠正说,我叫吕阳明。她说,哦对,吕明阳。后面排队等着,我没有时间纠正,反正都是电子数据识别,系统里错不了,赶紧先做核酸,然后走了。
第三轮核酸检测时,我出示健康码,先自报家门给她核对,我说,我叫吕阳明,她举着手机扫一扫,说,好的,吕明阳。我忍不住要笑起来,看她那么忙,没说什么。她太忙了,像个陀螺一般旋转不停,总是那么热情,带点泼辣,动作熟练,还不断喊着,让人们保持间隔距离。
到做第六轮核酸时,我彻底妥协了,我点开健康码,对她说,我叫吕明阳。她扫了一下,抬头看了我一眼,疑惑地说,你这不是叫吕阳明吗,怎么自己的名字都能说错?把我弄了个大红脸,好在有口罩挡着,做完核酸赶紧走了。
转过天要做第七轮核酸了,我一边排队一边想,这回我不自报家门了,让她扫吧,她叫我啥我就答应啥。这么想着,眼看着要排到我了,她却从屋里出来了,摇摇晃晃的,在台阶上差点摔倒。她站稳了,无力地抬起头,我看到了她护目镜后面的眼睛,我从没见过一个人疲惫成那个样子,眼睛通红的,没有了神采,眼珠都要不会转了。
我下意识地走过去想去扶她,她却无力地冲我摆手,示意我与她保持安全距离。这时跑过来一名穿防护服的警察,搀住了她,说,姐你三天没睡了,这样不行,我让车送你回家。把她扶进车里拉走了。我站在那里,心里不好受,她是医院人员,是社区工作人员,或者是个志愿者,我不知道,我想起一句歌词,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每天的核酸似乎成了一种生活仪式,一睁眼就看到做第八轮核酸的通知。我下楼时心里想,那位女同志估计不会来了,她累倒了,估计得休息两天。没想到下楼就看见她了,改在外面门口登记了,依然声音洪亮地喊着,动作麻利地忙着。我来得早,没几个人,很快就排到了。我举着手机让她扫健康码,问她,你没事吧,昨天看你累够呛。她愣了一下,说,没事没事,就是缺觉了,谢谢。她扫完码,说,我记住你的名字了,吕明阳,前几次我总叫错,喊你吕阳明哈。我微笑不语,我看见她护目镜后面一双眼睛闪闪发亮,给人以希望。我心里说,逆行者最美,随你高兴,你说我叫啥,我就叫啥。
居家隔离的日子
作者:吕冬红
清晨,我和爱人完成了每天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核酸检测后,便缩着脖子快步往家走。
我一边走一边看看站在一旁的志愿者,心里多了几分感慨。我们出来几分钟都觉得冷,他们不到六点就上岗,风雨无阻。
回到家里,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居家隔离日常。
我倒墨润笔,继续画山水画,爱人在一旁练书法。
午休过后,我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浏览了一阵微信,看到我的忘年交——市里某医院工作的玲子在朋友圈发了一杯清茶的图片。淡绿色的碎花台布上放着透明的玻璃杯,里面的绿色茶叶丝丝缕缕青翠秀丽。配文“小小绿尖,遇水成叶,沁人心脾,世间仙品”。
我嘴角翘起,不由地点开她的头像。
“你不是喜欢喝可乐吗?怎么又品上茶了?”
也许正好她也在看微信,回复的信息很快跃然而出。
“这些日子我算是体会到中华茶道的魅力了。”
我发了个笑脸表情。
玲子到底年轻,打字特别快:“尤其是在七八个小时不喝水的情况下,大口吞喝矿泉水虽然解渴但过程太过粗糙。不过当你渴急了,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在这里她发了个偷笑的表情。“我现在对水可是情有独钟,我发现饭后饮茶真是太享受了。慢慢品一口冒着热气的清茶,芬芳入口,从舌尖一直爽到嗓子,再到心脾,这个过程真是……”
她发了个馋猫的图片,表示自己此时的心情。
我笑了一下,又皱起眉头:“怎么那么长时间不喝水?”
“我们早晨六点就上岗开始给居民做核酸,前两个小时我就不敢喝水了,就怕去卫生间。穿脱防护服真是太麻烦了。再说防护服穿过一次就得扔掉,换穿多了太浪费。”
我心里涩涩的,一时无语凝噎。
我这辈子遗憾的事有很多,没有亲临抗击疫情一线工作就是其中的一件。
记得2020年春天,青城第一次新冠疫情出现的时候是刚过完春节。大年初五我和爱人从北京回到呼和浩特,被要求居家自我隔离。
那个时期,单位微信群里整天都是防疫抗疫工作安排,先是党员被安排到抗疫一线,很快所有同事也都下了社区。
那些天,天气冷的出奇,西北风刺骨,还经常大雪纷飞,同事们每天都会在群里发回各种工作照。那张他们站在苍苍茫茫的大雪中查码测温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洁白的飘雪和红色党旗、红色袖标相辉映。
看着他们在外面顶风冒雪的工作,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正好接到馆长电话,让我做好宣传工作,更新网站并做几期微信公众号,我便立即着手工作。
在单位我一直负责文字撰写和文艺创作,公众号编辑却从来没有做过。为了学会操作公众号,编辑、创作、修改每一期作品,我也是废寝忘食,有时候会忙得昼夜不休不眠。
经过摸索实践,文化馆的公众号很快就和大家见面了,而我编辑公众号的水平也一日胜过一日。文化馆的播音员还把很多诗词歌赋朗诵录音,我也亲自上阵,自编自演了抗疫快板剧《三老妗的心声》。这些作品通过公众号不断发出,很多群众看后夸奖我们的作品接地气,有趣味,寓教于乐。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这个国庆佳节,新冠疫情又一次来袭,而且这次疫情传播更快、更广泛。所有人只能宅家过假期,我和爱人的出游计划也彻底泡汤了。
在居家隔离的这些日子里,每天我都会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画画儿,下午弹琴,有灵感就写点小文。我得意地夸奖自己“我把隔离过成诗”。
说完这话我又有些惭愧,想到那些抗疫人员没明没夜地工作,而我却在家惬意舒坦地过着小日子,总觉得有点不公平。
是啊!当我们坐在家中看着电视、吃着水果、玩着手机的时候,会不会想到那些防疫抗疫的工作人员正在风里雨里不停地奔波、协调、忙碌?当我们觉得隔离在家憋得慌时,会不会想到那些冒着被病毒传染的危险而逆行的人们?
这次疫情的到来也考验了我们城市的应对能力,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各项防疫措施井然有序,物资供应充足、物价稳定。居民们不再像第一次疫情来临时那样恐慌,坦然接受居家隔离。我记得在2020年抗击疫情时,我的一个女同事在小区门口值班,被喝醉酒闹事非要闯卡的一个男人骂哭了。这次疫情爆发后,很少看到居民群众有不配合的负面新闻出现,说明大家在个人素质提高的同时,也相信我们的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听说我的同事,退休职工杨老师因病住院,最近刚刚出院,我就发了信息慰问了他几句。后来还调侃他,不能和我们一样每天做核酸。
他说,医护人员每天都会上门给他做核酸,社区干部和志愿者还经常给他们送生活物资。“真心疼这些娃娃们,穿着防护服拿着物品每天爬楼梯,也不是光来我家,咱们楼里还有好几个老人和残疾人行动不便,都得上门服务。”
杨老师家住在六楼,因为是老楼房,没有电梯,负重爬楼确实很累。
傍晚,喝了点小酒,勾起几分怀旧的心事,有点想念过去的老朋友和老同事。
看到同事在微信群里发了老杜今天的工作照,我盯着照片看了好半天。老杜脸上有了清晰的皱纹,满头白发在日光下闪着银光。
我拨通电话:“兄弟,你不是马上就退休了吗?这么大岁数了还下社区执勤?”
他哈哈笑着说:“是我自己要求的,谁让咱是党员呢?”
一瞬间,我的心底像被拨动的琴弦轻轻颤动,眼睛不由得有些湿润了。
我突然想起过去我写过的“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心得体会,此时此刻我的精神世界又有了新的升华。
在疫情严峻的今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负重前行的人、有了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奉献者,我们的生活才会这样有滋有味、无忧无虑,我的日子才会过的像诗句一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