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公告信息 Affiche Info

公告信息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公告信息

【北疆文化 多彩非遗 】 赛罕印记 · 高跷秧歌

Time:2023-10-17 浏览次数:2477次
T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受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艺在这里得以积淀融合,高跷秧歌作为呼和浩特地区一项传统的民间社火活动被流传下来。

明末清初随着当地庙会的盛行,每年都要在阴历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庙会庆典,推动了呼和浩特周边地区特别是现属赛罕区辖区内的大台什村、保全庄村、太平庄村、八拜村、罗家营村等地高跷秧歌的发展。赛罕区民间传统社火活动,经历了历代艺人的口传身教、丰富创新得以传承。

呼和浩特地区的高跷表演,是以秧歌舞步俗称“十字交叉步”为基本舞步,因此就称为高跷秧歌,当地的高跷秧歌普及面很广,赛罕区巧报镇大台什村、保全庄的高跷秧歌更是以古典,奇特,舞步变化多,技巧高响誉青城。2008年巧报镇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民间社火艺术之乡”。

北方高跷表演也称踩高跷,踢拐子,扭跷子,高脚戏。呼和浩特地区的跷子一般高为1.2米。
      高跷秧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自由活泼,不受舞台空间限制,既可以说唱俚歌小曲,也可以表演短小故事。配有笙、管、唢呐、拍板等伴奏乐器,引得观众翘首仰望。

高跷表演可分为文跷、武跷两种,文跷多扮作戏中人物,武跷主要是杂耍,表演高难技巧为主,或扮作小丑,打浑取乐。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台什村的高跷秧歌多为文跷,表演形式舞步多样化。

曾获得呼市高跷大赛“高跷王”称号的大台什村民王全威、张全有,常常扮演以愣二小的形象,杨宽宽、杨汉汉、王二拉以扮演小旦、老旦、公子为擅长,他们高超的技巧和精湛的表演征服了观众。保全庄村民任双月以扮演“三寸金莲”的小脚女人为绝技,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他们都成为赛罕区当地高跷秧歌的传承人。许多年轻人都拜他们为师,他们的技艺得到很好的传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电话:0471-5184853 网址:www.hhhtshqwhg.com 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东五楼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文化馆 蒙ICP备16005963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610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键字:呼市文化馆 呼和浩特文化馆 赛罕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