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学 | 国学经典,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
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指桑骂槐”的经典故事
优孟是春秋时有名的戏子,平日里以滑稽调笑取欢左右,深得楚庄王的喜爱。
楚国贤相孙叔敖死后不久,优孟在郊外看到孙叔敖的儿子在山上砍柴。优孟这才知道此位贤相身死萧条,儿子沦落到靠砍柴为生的地步。于是,优孟决心帮孙叔敖的儿子渡过难关,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特制了一套孙叔敖平时常穿的服装,每日细心的模仿曾经孙叔敖的一举一动。
一天,楚庄王在宫中大宴群臣,优孟穿着孙叔敖的服装走了过来。楚庄王远远一望,误以为孙叔敖复活,惊讶得差点叫出声来,及至近前,才看出是优孟所扮。楚庄王想起孙叔敖以前的功劳,感慨地对优孟说:“你若有孙叔敖的才干,我愿意拜你为相。”
出人意料的是优孟并未磕头谢恩,而是不以为然地回答说:“做丞相有什么好处,最后连自己的儿子的生计都保障不了!”接着他把孙叔敖儿子萧条的状况如实地告诉了楚庄王。楚庄王听后,幡然醒悟,下令召孙叔敖的儿子入朝,加封晋爵,赐绢赏地,从此孙叔敖的儿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优孟并不是直接劝谏楚庄王,而是装扮成孙叔敖,对楚庄王进行旁敲侧击,使楚庄王明白了“人走茶凉”这一做法的危害性,从而帮助孙叔敖的儿子改善了生活条件。优孟这一指桑骂槐的计谋巧妙适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指桑骂槐”按语
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