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现代
地点:呼和浩特市某城中村
物:小姑(简称姑)五十五岁
嫂子(简称嫂)六十五岁
姑(白):呀,夜儿个出去做营生回来迟了,身子摇达的也乏了,一觉睡了个阳婆丈二高才醒来。这两天呼市各个防疫点儿要给所有人做核酸检测了,听说我们村因为离城近也要做了。防护疫情人人有责,我呀就怕我那个顽固不化、一根筋的嫂子不去做核酸检测。今儿先去她家动员动员,说服说服,实在不行的话我就连诈唬带吓唬,总得让她去做核酸检测。哎,说起我嫂子哇,人可是个勤快的好人,就是文化不高,思想守旧是个慢性子人。呀,说的说的就来到我嫂子家门口了。(敲门、推门)呀!莫非这会儿了这人还没起炕了?嗯,肯定有猫腻,家是双层玻璃,我得高高吆喝了,嗓门低了她听不见。(高喊) 嫂子,嫂子,起来了没?睡死了?嫂:(内应)哎,来了。(上场)呀,这是个谁了,(旁白)听口音像我们家那个二坎子他姑姑,(作开门状,伸懒腰,瞪着小姑)听出来就是个你,高吆二喊的,冲瞌的人连个懒觉也不能睡,现在疫情防控又紧张起来了,你不是遵纪守法的楷那个模吗?扑到我们家作甚来了?姑: 我呀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你这会儿是钱够花,觉够睡。应了那句话,要想富,阳婆照见肚。嫂:家里头的营生都忙完了,我又没有你那高姿态,一天到晚的义务为村里头打扫卫生。我起那么早做甚了。姑:你就会说风凉话。创城需要大家一起参与,我义务打扫打扫卫生就是重在参与。哎,嫂子,我叫了半天门,你不开,莫非家里藏了人?(欲进家)我得替我那在外打工的大哥进家侦察侦察。嫂:(拦住) 快不用灰说了,你这张八哥嘴就能损脏嫂子。有甚做的了,就在这说哇,我还要做饭了。姑: 好,就在这儿说,你听说了吗?咱们都得去做核酸检测了。嫂: 知道了,夜儿个喇叭还吆喝了,让大家去定点的地方做核酸个了。嫂:我才不去了,我又没去那高风险、中风险地区。再说了,听说那做核酸检测拿个棉花圪蛋蛋往人嗓子眼儿里扎,俺们嫌恶心了。姑:可你这话说的,你是没去高风险地区,难道你就没出过家门?没接触过外人?嫂:我倒是前两天坐过公交,去过农贸市场,我就不信,真的有那么巧我接触了病人?姑: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抱着侥幸心理,那早就乱了套了!嫂:哎呀,你说新冠病毒这个瘟神,全世界都叫它折腾了两年了,咋还没防住?姑:所以说为了防控新冠病毒,打疫苗、做核酸检测是必须的。咱们一定要听从国家的指挥,让打疫苗咱就打,让做核酸咱就做,不聚集、不乱串,不给国家添麻烦。嫂:那你还乱串甚了?再说,咱们中国很安全,农村更安全,那个病来不了咱们村。姑:我们女婿在内蒙疾控中心工作,闺女在赛罕区防疫站上班儿,回了家三句话不离本行,就说防疫的事儿。你哇没听见喇叭里头播报,现在咱们呼市也发现新冠病例了。嫂: 那病毒肯定也来不了咱们村。不过,一想起当初全国人民一起驰援湖北的事情,我就热血沸腾。姑: 是呀,新冠肺炎,在全世界流行。当时咱们国家在湖北武汉一发现,党中央就精准防控,统一调动军队的、地方的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支援武汉。嫂: 呀,就是,电视里看见全国各地给武汉送粮、送肉、送牛奶,还有水果、蔬菜,生活用品的可送了个全。姑: 这就是咱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很快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和扩散。嫂: 就是,当个中国人真走时气!听说现在外国还闹腾的可日玄了。咱们国家防控的最好。姑: 就是因为不好好儿防控,所以病毒才会大流行。你说,如果咱们也这样,我们中国不是也和他们一样了?嫂: 咱们可不跟他们一样,咱们是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姑: 对,所以咱们全国一盘棋,为了防控病毒,人人都应该听从国家安排,把病毒挡在门外。一旦发现,立即隔离,核酸检测必不可少。姑: 你身体再好,也是上了年纪的人了,老年人是防病抗病的弱势群体,免疫力降低了。姑: 就像年年流行性感冒来了,年轻人咳嗽两天没事了,老年人头痛发烧打针输液总得七八天。姑:(开玩笑吓唬)你看看,如果真叫新冠病毒瞄上你,再不核酸检测早发现,严重了,你甩,甩不开,抖,抖不掉,非把你送到阎王地儿。呼,冒一股烟,装进匣匣里,连亲人都不让接触。 嫂: 呀!吓人倒怪的,你不用吓唬人了,我知道做核酸检测很重要。姑: 啊呀!总算开窍了,嫂子,咱们每个人都是防护墙的一块砖,防护网的一个扣呀!姑: 当然了。你忘记了?有一个带病毒的老太太感染了一片人,影响了一座城。姑: 所以,咱们不当危险分子,不能拉全家、全村、全国人的后腿。姑: 对,你不去做核酸检测,大家不知道你传染没传染,那你就成了人人躲,家家嫌,没人想和你来往,不受欢迎的人。去公共场合都受限制。嫂: 我可不能当众人嫌,我房邻左右处的可好了!你说,做核酸检测,是不是棉花棍棍搅和的人挺恶心?姑:快不用灰说了,我刚刚做完,人家医生就是拿个棉球轻轻在你嘴里头擦一下,没等反应过来,就完事了。嫂:哎呀,嫂嫂知道你的为人,说话永远是案板上钉钉。行,我现在就去做核酸检测。嫂:我是说我给你大哥打个电话,让他赶紧从地里头回来和我一起做。嫂:嗯,疫情防控饭馆停业了。一大早他就去地里做营生个了。姑:(神秘的 逗趣)啊呀呀!怪不得早上阳婆老高还不起,原来是久别胜新婚了,还,还……!姑: 哈哈哈。嫂子,我再嘱咐你几句,你和我大哥千万不要出门和外人聚集,一定要注意防范疫情。嫂:行了、行了,我知道了。我和你哥都是安分守己的人。作者简介

秦亮,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农民作家,老三届高中毕业回乡知识青年。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文化人才(库)百人百组万人带动工程会员;赛罕区作家协会会员、赛罕区戏剧家协会会员。从小爱好文学,曾任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太平庄乡文化站专职干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原郊区)广播站见习记者、编辑。1974年——1977年连续四年被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广播电台、呼和浩特市日报社、呼和浩特市广播电台及赛罕区(原郊区)广播站评为优秀通讯员。早年曾加入呼和浩特市青年文学协会,担任过中学语文老师。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在省(自治区)、市、旗县(区)的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影视评论、杂文、童谣、曲艺等形式的文学作品六十余篇,获得省(自治区)、市、旗县(区)各种奖项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