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 睛
——写给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
文.王才元
假如你没见过这双眼睛,
你一定见过天上的星星。
有时清冷的月光,
隐去了星的身影。
还有那漫天的云,
遮住了熠熠闪闪的星空。
但浩瀚宇宙,
永恒的闪烁着。
点点繁星,
不落星辰;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白衣天使,
普普通通;
抗击疫情,
一代英雄。
防护面罩,
遮挡了面孔。
但遮不住双眼的柔情。
眼泪婆娑,
是饱含对生命的珍重;
慈祥的目光,
溶化了恐惧的坚冰。
不要说泪水太柔软,
今天是一张坚强的盾,
一样抗击着瘟神。
雾眼朦胧,
道道勒痕。
洗涤灵魂,
净化心灵,
诠释了最漂亮的美容。
最美丽眼睛,
像星星永远闪亮在我们心中。
(朗诵:赛罕区文化馆 孙丽君)
长江有情颂英雄
文.秦亮
滚滚长江,
流水有情。
可曾见——
2O2O新冠疫情,
在神州肆虐横行。
党中央精准施策,
打响科学防控的人民战争。
中华大地,
一呼百应,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几万名白衣天使为国分忧,
增援武汉逆行前进。
武汉封城不封情,
情谊浓浓献爱心。
一架架飞翔的银燕,
送来医护界的精英;
一列列奔驰的专列,
满载日夜赶制的防护用品;
公路上马达轰鸣,
新鲜瓜果、蔬菜、肉蛋、鲜奶,
日夜不停运进武汉城。
还有那一袋袋、
一盒盒可口的水饺、饭菜,
无不深藏着暧暖的关怀和温馨。
滚滚长江,
流水有情。
可曾见——
白衣天使都像冲锋陷阵的士兵,
笨重的防护服密不透风,
仍然难以抵御疫魔的入侵。
体力透支,
汗水将衣衫浸湿,
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方,
却依然充满柔情。
医护与患者,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临危不惧,
救死扶伤是他们神圣的责任,
日夜奋战,
从死神手里抢夺鲜活的生命。
那些牺牲在岗位上的一个个英灵,
是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
无私奉献,
爱心传递,
灾难面前,
中华民族更有凝聚力。
大爱无疆,
是整个抗疫战役中,
最强大的动力!
有康复者主动献出血浆,
挽救危重病人;
有仙逝者将遗体捐献给医硏部门;
还有那无数义务献血者,
为抗疫奉献爱心。
一个个平凡的公民,
展示出伟大的心胸!
滚滚长江,
流水有情。
可曾见——
解放军官兵和公安干警;
社区志愿者和基干民兵;
餐饮酒店、外卖小哥、司机、菜农,
还有那维护公共卫生的环卫工人。
为防控阻击疫情,
都奋战在最基层。
他们也是父母的儿女,
孩子的娘亲,
也深知面前有几多凶险,
更明白病毒也许离的很近。
是责任与担当,
还有那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他们都是,
平凡而伟大的公民。
滚滚长江,
流水有情。
我们深信,
风雨过后定会有美丽的彩虹。
寒冬即将退尽,
到来的是春意盎然,
柳绿花红。
科学防控的人民战争,
必将把疫情消灭干净。
让我们敞开臂膀,
把抗疫英雄揽入怀中。
洗去他们日夜奋战的征尘;.
抚平他们漂亮脸蛋上——
被口罩勒深的印痕。
再去招唤,
在抗疫前线以身殉国的英魂,
借东去的逝水,
把英烈的功德传颂。
用晶莹的浪花,
作为勋章挂在前胸,
借波涛击水,
唱响赞美英雄的歌声。
(朗诵:赛罕区文化馆 孙丽君)
王才元:中共党员。在呼和浩特市(原郊区)小黑河乡担任文化站长多年,后调任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任组织部干教科长、赛罕区交通局副局长。现任赛罕区文联、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主要作品《 果园风雨》 、《 月照鱼塘 》 由呼市歌舞剧团搬上舞台,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戏剧调演中获优秀剧本创作奖,在华北农民戏剧调演中获演出奖;剧本《路遇》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刊物上发表。
剧本《乳香情》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剧本研讨会,获得赛罕区“五个一工程”奖。在各报纸、刊物发表散文、诗歌、曲艺作品三十余篇、创作小戏 、电视连续剧剧本等文艺作品十余部。曾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文代会代表,呼和浩特市文联戏剧家协会理事 。退休后参加了《赛罕区美丽地名故事》 和《话说内蒙古赛罕区卷》编辑工作。
秦亮: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农民作家,老三届高中毕业回乡知识青年。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文化人才(库)百人百组万人带动工程会员;赛罕区作家协会会员、赛罕区戏剧家协会会员。
从小爱好文学,曾任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太平庄乡文化站专职干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原郊区)广播站见习记者、编辑。1974年——1977年连续四年被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广播电台、呼和浩特市日报社、呼和浩特市广播电台及赛罕区(原郊区)广播站评为优秀通讯员。早年曾加入呼和浩特市青年文学协会,担任过中学语文老师。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在省(自治区)、市、旗县(区)的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影视评论、杂文、童谣、曲艺等形式的文学作品六十余篇,获得省(自治区)、市、旗县(区)各种奖项十余篇。
抗击疫情 文化馆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