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馆内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馆内动态

【北疆文化 多彩非遗 】 赛罕印记 · 个绌绌手工技艺

Time:2023-11-08 浏览次数:126次
T

香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俗称“个绌绌”或“藏针绣”。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它是选用颜色靓丽的棉布或丝绸。用彩线绣制出各种内涵神奇,博大精深的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绣囊。内装艾叶,中草药,五谷,香草,干花和内蒙古地区特有的芳香植物----地浇浇花。再配上精美的配饰如流苏等缝制而成。

个绌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积淀意义。现在的个绌绌既沿袭了古代的精美刺绣花样,又研发了新的风格和样式,也更贴合大众的审美。面对这样多彩的生活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都是古朴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鲜活的艺术魂宝,可以说这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大众文化,人性文化。

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配即配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戴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配帏带在身上。这说明早在屈子所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香包的起源还有几种说法,其一是人们在野外住宿,为防止蚊虫叮咬,把中草药用树叶包起放在身旁起驱虫的作用,后来改用布和丝绸,慢慢成为一种装饰物,吉祥物,其二是:香包作为行军打仗时传递军事机密和书信的工具,史称“锦囊”,三国时诸葛亮给赵云的“锦囊妙计”的装信之物就是香包。其三是:有未嫁女儿的人家要临街修楼阁,四面开窗,选婿时女子上楼阁,抛香包给相中之人以作定情之物。

香包又叫容臭,香袋,香囊,香缨,呼和浩特地区称个绌绌,荷包,耍货子。在古代或者古装剧里,香包多见于佩戴者腰际,用于驱恶辟邪,防污秽。并且还能让人周身气味清新,让人倍感舒适,也能给人的衣着起到一个装饰作用,能锦上添花,可用于家具室内,用以清新空气,避秽化浊,也有家居装饰之用,平添古色古香之意。

现在为了更适应现代审美,把古代和现代相融合缝制出新的产品有,刺绣沙发靠枕,中草药布艺枕头,刺绣枕套,汽车挂件香囊等。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电话:0471-5184853 网址:www.hhhtshqwhg.com 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东五楼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文化馆 蒙ICP备16005963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610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键字:呼市文化馆 呼和浩特文化馆 赛罕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