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罕区位于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区东南,早在清朝年间,呼和浩特被誉为“昭城”,民间有“七大昭、八小昭、七十二个绵绵昭”之说,因而赛罕区的银家泥塑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银家泥塑的传承人银吉成出生在呼和浩特赛罕区榆林镇三应窑村。他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父辈学习泥塑,到十七八岁就外出干泥塑活了,跑遍了内蒙古的许多昭庙,泥塑水平在逐步提高。银家泥塑多以手工作业为主。常用的工具有尺板、木刻刀、印图木模、修制木模等40多种工具,凭着多年制作经验,根据像体装饰之需,银家泥塑因地制宜临时制作一些必要的工具既简单又实用。银家泥塑工艺复杂,程序繁多,主要包括十个方面:一是筑神台。在雕塑之前,首先用砖砌好平台(即神台),使其干固。一般高80厘米,宽1米左右。以殿堂大小高低决定塑像尺度。二是安神桩。用坚韧的新木料制成30-50厘米高圆木部分插入平台,上留约40厘米为座像神桩。三是制模架。一般用木料板条制作体姿模架,将带叶谷草杆绑扎于木模,成粗体形架。四是备粗料。用短麦草与黄土和成稠泥,涂抹出凹凸部位,稍干后再作细雕。五是精和泥。用七成黄土、三成红土拌和,将新棉花撕成薄片,分层铺于泥上,再用竹扫把根部捣烂,待泥中密丝均匀为止,以防裂纹。六是制轮廓。将和好的细泥,由多人用手反复团揉成条块状,由艺人涂于模体上,形成主体轮廓。七是细雕琢。用泥塑工具细心琢出外表及服饰褶纹、五官层次,边观察边修补,至善而停。八是施彩绘。塑体完成后须关闭门窗散湿缓干,实施彩绘。九是“仿”饰物。仿制泥塑特定部位饰物。如眼球、胡须、头发等以代用品或专用品替代。最后一项是安脏腑。将五谷杂粮、小卵石、珍珠、朱砂等物用五色线结扎于模体胸腹、头等部位,择日"点眼开光"。
银家庙宇泥塑,随着庙宇文化的发展逐步传承下来。是当地人民在农耕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在多民族文化交流中所形成的特色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承传性。银家泥塑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折射出强烈的民俗功利性,富有生动的艺术审美性和地方特色。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他的泥塑形体上站、坐、卧、悬,兼而有之,小到尺余,大至近丈。人物形象逼真,表情丰富,个性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