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文化进乡村,非遗自有传承人。5月7日上午,赛罕区榆林镇二道河村迎来一个不寻常的喜庆日子——赛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挂牌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管理科科长张军延、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张丽、赛罕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郝晓虎、副局长张银伟等领导莅临活动现场。
郝晓虎局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揭牌仪式上致辞。他在致辞中提到:多年来,非遗文化工作者不断进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及传承工作做的更为扎实。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赛罕区文体旅游广电局积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三访三问,积极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举办赛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揭牌仪式及传承人培训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和基层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和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群众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而进行的具体行动。
呼和浩特市是历史文化之城,赛罕区根植于民族文化的丰富土壤,在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先后成功申报了6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高跷秧歌、赛罕剪纸、赛罕木雕、银家泥塑、呼和浩特马家精点心、霸王鞭)、9项呼和浩特市级非遗项目(赛罕风箱、赛罕窗花、郭家营九曲、白塔的传说、二人台服装制作技艺、呼和浩特方言、三坤正骨老贴膏、韦氏传统修脚术、王氏辩证推拿)和1项赛罕区级非遗项目(邢氏中医)。现有自治区级传承人5名、呼市级传承人14名、区级传承人5名。
二道河村作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点地区,在非遗传承方面素有光荣传统。于2020年7月新建的二道河非遗传习基地(占地面积1600平米),是继石人湾村非遗传习基地以及大台村高跷秧歌、赛罕剪纸非遗传习所、昭乌达南路街道非遗传习所、榆林村非遗传习所之后建立的又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非遗传习基地。该基地内设赛罕窗花、赛罕剪纸、二人台服装制作技艺、高跷秧歌、赛罕木雕、霸王鞭等非遗项目,以及农耕文化、戏剧服饰、流金岁月、烟具艺术、红色记忆等系列展品1000余件。该基地的建立,使我区初步形成了涉农乡镇南北呼应、民俗文化城乡互动的非遗传承格局,对推动我区非遗传承工作、大力弘扬民间文化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传承人还在现场展示了高跷秧歌、剪纸、泥塑、木雕等非遗项目。赛罕区文化馆的演职人员也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把这次非遗文化传习挂牌仪式推向新的高潮。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工作者,就是要不辜负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希望和重托,对得起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让子孙后代在开启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民族文化的精髓魅力永存。
当天下午,赛罕区文化馆在现场举办了非遗文化传承人培训班。来自榆林镇各村的文化志愿者及非遗文化爱好者100多人参加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