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民俗风尚 Ethnic Fashion

非遗保护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风尚 > 非遗保护

第四批呼和浩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表

Time:2016-09-24 浏览次数:7910次
T
第四批呼和浩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表

第四批呼和浩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表


      项目类别: 传统舞蹈                           
                     项目编号及名称: Ⅲ  高跷秧歌                         
     传承人姓名: 王全伟                          
                              保护单位: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文化馆                         
      旗 县 区:   赛罕区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印制
二○一五年九月 


姓    名

王全伟

性   别

2寸彩照

出生年月

1969年9月

民   族

文化程度

初中

职   业

高跷秧歌

职务职称

农民

荣誉称号

呼市高跷王

确定为旗县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时间

2015 年 8 月

工作单位

赛罕区昭乌达路街道办事处大台什社区

联系电话

15326061688

邮    编


电子信箱


健康状况

良好

从业时间

1989年

通讯地址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街道办事处大台什社区

 

 

 

 

 

 

 

 

 

1977年9月——1982年 在大台什小学读书

 

1982年9月——至今 农闲玩小高跷,农忙务农。

 

1989年2月——至今 在务农的同时每年都参加高跷秧歌活动。

 

    

传承谱系:

第一代:张全有 男(明朝末年)大台什村农民

栗长世 男 (1918--2000)大台什村农民

第二代:田喜运  (1922--2000)大台什村农民

孟生财  男(1922--2000)大台什村农民

第三代:王跃云 男(1937--1980)大台什村农民

杨乾元   (1932——)大台什村农民

杨宽宽  男(1935——)大台什村农民

杨汉汉  男(1936——)大台什村农民

第四代:王全伟 男 本人(1969——)大台什农民获呼市高跷王称号

第五代   王 博   男  王全伟儿子(1988年——)

 

 

王全伟生于1969年9月,从小就喜爱高跷秧歌,每到正月十五闹红火,高跷秧歌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不时跟着鼓点在扭呀、跳呀。回到家里找上燃爆过的烟花筒绑扎在脚上当作高跷踩。摔倒了爬起来,摔倒了爬起来,这样反复地练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绑上树枝、板凳腿当作高跷踩,和小伙伴们玩得有声有色。踩高跷的技艺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1989年大台什村高跷队招收新人。当年21岁的王全伟高高兴兴地去接受选拔。参加选拔的20多人都从小高跷练起,有的站都站不稳,而王全伟直接绑的就是成人的跷子,一起步就在操场上跑了起来,还不时的跳跃。并且始终能够踩着连三跨五鼓点。在场的人无不感到惊讶。加入到秧歌队后,王全伟拜王丑生、张全有、杨宽宽、杨汉汉、王二拉等人为师,很快就成为秧歌队的骨干,经过老艺人的培训指导,王全伟的高跷秧歌表演技能日渐成熟,他在高跷列队的位置也由中间排到了最前面,或者是最后押尾。



王全伟既能扮武跷也能扮文跷,他常扮演的角色有:愣二小、济公、孙悟空、公子等,他的高跷表演,注重了娱乐性、观赏性、时尚性的兼容,他的表演艺术特征是以杂耍、打浑取乐,高难技巧为主,他的表演非常活泼,时而放叉,时而打大软腰、时而单腿跳。一个个幽默风趣、险象环生的动作征服了无数的观众。



1992年他以扮演孙悟空的形象,参加了呼和浩特市首届高跷大赛,一举获得“高跷王”称号。内蒙古电视台《百姓人家》多次播放了他的表演。

 




王全伟的高跷人生影响到他的儿子王博。王全伟培养了他儿子的同龄人20多人,如今他们也成了高跷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参与

社会

公益

性活

动情

(展演、

宣传、

讲座等)

高跷秧歌作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区委、区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台什村的高跷秧歌更是方兴未艾。2014年12月,呼和浩特高跷秧歌传习所正式在大台什村挂牌。这里成为高跷秧歌培训传承的基地。为高跷秧歌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如今,赛罕高跷秧歌已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高跷秧歌的重要传承人王全伟,他多次带领这支队伍代表大台什村、巧报镇政府、参加呼市各级民间社火大联欢活动。声誉响彻青城。

 

 


持有该项目的相关实物、资料情况

2008年巧报镇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民间社火艺术之乡”。

 


为该项目保护传承所做的其他贡献




(反映申请人或被推荐人技艺特点的500万像素以上6寸数码彩色照片,包括体现技能、技艺的工作照及代表性作品或剧(节)目照片)

 

 

  

 

12.jpg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

照片说明:



 


 

13.jpg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

照片说明:



 

 

 

14.jpg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

照片说明: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

照片说明:



 

 

 

15.jpg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

照片说明:



 

 

16.jpg

著作权人及手机号:

照片说明:


申请人或被推荐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代身份证应复印正反两面并粘贴)

 

 

(贴身份证复印件处)








 

本人申请及授权书

 

本人申请(同意推荐)作为呼和浩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履行传承义务,并同意呼和浩特市文新广局无偿使用申报材料进

行宣传、推广。

 

 

 

 

 

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项目保护单位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当地文化主管部门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旗县区专家评审委员会评议意  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二〇一五 年  月  日

 




旗县区专家评审委员会名单

姓名

性 别

年龄

专业

职称

单位

联系电话

签字


孙慧平

42

汉语言

副研究馆员

赛罕区文化馆

13674836185



段文利

48

戏曲

助理

馆员

赛罕区文化馆

13081524694



翟从军

47

美术

助理

馆员

赛罕区文化馆

15598299010



白海军

37

戏曲

助理

馆员

赛罕区文化馆

18947924664



郭俊霞

41

美术

助理

馆员

赛罕区文化馆

13015220826














旗县文化主管部门(市级直属单位)主管部门审核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电话:0471-5184853 网址:www.hhhtshqwhg.com 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东五楼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文化馆 蒙ICP备16005963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610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键字:呼市文化馆 呼和浩特文化馆 赛罕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