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传下来许多习俗。其中就有贴窗花。因为是把以花为主的绘画作品贴在窗户上,所以 “窗花”就以其独特的名称,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窗花不仅可以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成为我国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窗花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它体现了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等。其中窗花的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赛罕区位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所在地,是窗花制作的主要地区之一。传承人不计其数,多年来形成了赛罕窗花种类繁多,主题新颖的特色。出生在赛罕区榆林镇古力板村的苏生元就是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苏生元生于1949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初中在呼市第十中学就读,高中考入呼和浩特第九中学,由于家境贫寒,中途辍学。回到农村后,他积极参加乡里举办的农民美术培训班。1974年他的美术作品《电影放映队到山村》发表在8月21日的内蒙古日报上。1999年4月8日,他创作的幽默画刊发在呼和浩特晚报上,他从适用的角度出发,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对窗花的创作上。为了学习画窗花,他省吃俭用购买有关美术书籍,购买广告色和荧光色练习画窗花。每到春节来临,他总是忙的不可开交。从腊月十几,会一直忙到大年三十。他画窗花的时候,农村老式的土坯房居多,窗户都是木头窗格子,窗台上面有一排玻璃,玻璃上面是木头窗棂。窗户全部用麻纸糊上用来挡风。每间房在窗棂上就是贴窗花的地方。
窗花几乎和炕围画同时产生,窗花年年要更换新作品,画炕围后必画几幅窗花,以备过年之用。苏生元画的窗花作品分为山水类、花草类、鱼虫类、飞禽类、动物类、蔬菜类、瓜果类系列;十二生肖系列;剪纸系列;救死扶伤奉献爱心、和谐家庭系列等。最初,窗花是用石质颜料、液质颜料来画,贴在窗户上的窗花不怎么鲜艳,随着油画笔、广告色的普及给窗花这一民间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苏生元的窗花就采用覆盖力很强的广告色为颜料,作画时用版画笔一蘸两色,利用一轻一重两种颜色自然融合为一体,产生出朦胧效果。把花瓣、飞鸟、草虫的天然体色跃然纸上。鲜艳、活泼逼真、亮丽是他的一大特点。在窗户的边角上常常贴一些红绿裱纸,窗花贴在红绿相间的中央,煞是好看。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窗花最为盛行,北方农村几乎是家家贴窗花。有走街串巷,以窗花为生入户推销窗花的,也有专门画下窗花集中起来等到年底摆摊叫卖的,大有“窗花世界”之感。苏生元对窗花的制作影响了周边许多窗花爱好者。他的师弟黄合少镇五路村的武宝宝就跟随苏生元画窗花多年,也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与本土特色。村里的剪纸爱好者陈引弟经常剪一些窗花向苏生元请教,更加丰富了窗花的内容,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将窗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随着纸窗户逐步被玻璃窗取代,一栋栋砖混结构大楼的兴起,窗花和木制窗户逐步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有那些边远农村山区现在还隐约可见一些窗花的痕迹。但也处于濒危状态。少年儿童乃至年轻人,多数已经不知何为窗花了。
2014年赛罕区在组织筛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将窗花作为赛罕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广泛搜集苏生元等窗花传承人的代表作品,连同图片、文字留存在赛罕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适时进行展出。并制成专题片得以保存。让窗花这一无声的艺术语言得到有效保护。
“年年花相似,岁岁歌不同”。让窗花这一无声的历史艺术之花在赛罕这片沃土上,永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