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箱,是用来产生风力的设备,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的堵风板构成。操作人员通过拉动把手带动活动堵风板,空气通过进气口使风箱内充满空气,而且并不塌缩,再拉动把手将箱体内的空气压出,空气通过输风管道,可以进入锅灶,用于生火做饭。
根据历史记载,风箱的前身叫“橐”。产生于战国时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鼓风器本身即皮制的橐,大概应至唐朝及宋朝年间。公元1280年印制的《演禽斗数世相书》中,刊载有一幅世界上最古老的双动式活塞风箱图,相传该书是唐初袁天罡所撰的,宋代初次刊行。明代《天工开物》中所载的活塞式风箱,与此类似。活塞式风箱正逆行程都做有用功,操作人员用手拉动活动堵风板,每行程中一端排气鼓风,一端同时吸取等量空气,因而能提供连续风流,提高鼓风效率,是鼓风技术上的重大进步。明末清初,木质风箱一代一代地在北方流传开。呼和浩特赛罕区的风箱就得到很好的普及和传承。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价值,又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他的工作原理是将动能通过压缩空气,转化为风能,达到鼓风的目的。赛罕区榆林镇潮岱村梁万仓就是一个典型的风箱传承人。
1938年出生的梁万仓从18岁就跟随他的大姨夫刘长治当木工。刘长治是山西忻州人,早年迁移到榆林镇陶不齐村,是当地有名的木工,尤其是做风箱更是一绝。梁万仓学徒四年,从基本功干起,对木工的技巧要领一丝不苟,深得师傅的喜爱。至今还保存着50多年前师傅送给他的工具箱。梁万仓靠着不断探索,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当地取得很高的盛名。他收过几个徒弟,其中就有他的外甥安栓平和他的儿子梁连维。他所做的风箱,大致分为几个步骤。一是精选料。风箱的材料一般选柳木,因为它的纹理细腻,密封性好。二是下料定尺码。下料时要将风箱的全部配件一一按尺寸大致备齐(留有余地)。风箱(俗称风匣),由箱体、堵风板、推拉杆、风舌与出风嘴等部件套装组合而成。箱体是用厚约三分的六块木板,顶板为活动盖板,缝隙黏糊密封,长约二尺五寸、宽不足一尺、高约一尺五寸。因为民间有“尺八的锅头二尺的炕之说”,风箱一定要低于锅头;三是刨光、划线、开铆、精准尺码。四是组料、粘合。就是将所有加工好,并精准了尺码的料组合在一起。形成风箱的基本框架。五是打蜡。为了风箱内光滑便于拉动推拉杆,用黄蜡翻转烘烤,用麻丝均匀涂擦,直到光滑无阻力。六是密闭挡风板,让厚约六分的堵风板略小于风箱内上下左右的空间,四边缚扎胶粘鸡毛,达到密封良好,拉动自如的效果。七是安装推拉杆,上油封顶盖。至此一个完整的风箱就做成了。由于梁万仓的风箱做的经久耐用,工艺精湛,风力大。找他做风箱的人络绎不绝。六七十年代,他每年做几十个风箱。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随着电风箱的出现,手拉风箱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因为这种风箱已经不用了,会做这种风箱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能够有一手绝活的更是不多见了。当今能够看到的手动木头风箱也是寥寥无几。只有在经常停电的山村还会偶尔用到。
为了保护风箱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赛罕区花大力气,进行排查。将梁万仓确定为赛罕风箱传承人。开始对风箱制作工艺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将风箱制作的全过程做成专题片,并且将以专刊的形式在《赛罕文化》刊载、在赛罕展厅进行展出加以保护。将风箱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载入赛罕区以及呼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