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公告信息 Affiche Info

公告信息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公告信息

【北疆文化 多彩非遗 】 赛罕印记 · 呼和浩特方言

Time:2023-10-27 浏览次数:573次
T

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改政治军事在大青山南麓筑长城,在呼市赛罕区(郊区)金河镇大黑河南社骑兵训练基地。调集大批兵马镇守边疆,设置地方官吏,这些官兵讲的都是汉话,呼和浩特方言开始形成。

呼和浩特方言经历两晋、隋、唐、宋、辽的1300多年的发展,呼和浩特方言已经巩固。并且扎根在土默川。从阿拉坦汗驻牧土默川,“归化”“绥远”城的建成,到清朝灭亡,直至解放前,呼和浩特方言趋于稳定快速发展阶段。是呼和浩特方言发展的黄金时期。蒙汉各族人民由于民族大融合和密切交往,在语言上相互同化。满族自觉接受汉语使用汉语。在呼和浩特地区,蒙古族、回族虽然保留了自己的语言,但在平时的交际中也使用汉语。其它少数民族也学习使用汉语。这就使呼和浩特方言成为呼和浩特地区内的民族共同语。语言学家把解放前呼和浩特方言称之为“绥远方言”

解放后,呼和浩特市的行政区划发生过多次变更。目前,呼和浩特市所辖赛罕区、玉泉区、回民区、新城区和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武川县、清水河县。呼和浩特地区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呼和浩特方言越来越接近普通话。

呼和浩特市方言是发达的,在原本本地保留了古汉语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在呼和浩特方里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表现在词汇上,呼和浩特方言跟普通话一样也有一套完整的词汇系统。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词汇与普通话相对应,比如普通活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雅雀无声”、“风尘仆仆”,而呼和浩特方言则有“傍红染红,傍黑染黑”“雅眠静悄”、“远路风尘”与普通话词语相对应。这是呼和浩特广大蒙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的方言词汇。表现在语法上,在平时交往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了大量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地区特点的方言成语、惯用语、顺口溜,以及形容语、喻语等,使得呼和浩特方言语言明动活泼具体形象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电话:0471-5184853 网址:www.hhhtshqwhg.com 地址: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市民服务中心东五楼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文化馆 蒙ICP备16005963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0610号 网站建设国风网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键字:呼市文化馆 呼和浩特文化馆 赛罕区文化馆